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規模崩塌防減災 -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全球資訊網

愛臺灣
水保做好沒煩惱 農村幸福樣樣好
:::
側邊選單開關

政策計畫

:::

大規模崩塌防減災

第一期(106 至109 年度)計畫

一、 計畫目標

透過區域盤查以及問題界分析,預先規劃大規模崩塌災害處理調適工作,以強化對於氣候變遷影響因應能力,冀希透過分年分期之各項調適策略步驟,達成「建構科技、創新、智慧的坡地防災」、「維護安全、生態、多樣的水土環境」、「營造保育、利用、永續的國土資源」之目標,並朝最終達成「建構智慧防災的坡地環境」之願景邁進。

 

第一層:願景、第二層:目標、第三層:調適策略
第一層:願景
建構智慧防災的坡地環境
第二層:目標
建構科技、創新、智慧的坡地防災
維護安全、生態、多樣的水土環境
營造保育、利用、永續的國土資源
第三層:調適策略
強化大規模崩塌危機應變能力
建立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智慧防災體系
增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治理成效
精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資源保育
推動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保持管理
統合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減災資訊及推廣交流

 

二、計畫主要辦理工作項目

大規模崩塌定義以「崩塌面積大於10公頃、崩塌體積超過10萬立方公尺、崩塌深度在10公尺以上者」稱之,本計畫以現有水土保持技術及土石流防減災工作經驗為基礎,綜合氣候變遷下對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及其衍生土砂災害區內水土保持工作之衝擊,擬訂六項調適策略,規劃19項調適措施,相關工作詳下:

(一)強化大規模崩塌危機應變能力

1.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劃設及防護能力盤查

2.大規模崩塌風險管理之落實

3.大規模崩塌應變能力之強化

4.大規模崩塌區處理改善工程

(二)建立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智慧防災體系

1.極端氣候坡地災害衝擊評估

2.健全坡地災害智慧迴避技術及風險管理機制

3.坡地智慧防災調適策略及措施推動

(三)增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治理成效

1.大規模土砂治理策略及效能提昇

2.大規模土砂災害區環境調查及評估

3.防砂構造物防護能力評估與技術精進

(四)精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資源保育

1.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資源環境總體檢

2.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資源應用之影響探討

3.水土資源復育技術改善及永續經營

(五)推動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保持管理

1.大規模崩塌土砂災害區可利用限度衝擊評估

2.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保持管理及技術之研發與檢討

3.大規模土砂災害區多元管制措施研析與法規整合

(六)統合大規模土砂災害區防減災資訊及推廣交流

1.巨量資料分析與統合運用

2.大規模崩塌防災意識之普及

3.推廣教育及公民參與

 

三、計畫執行期程

本計畫第一期執行期程為106年1月1日至109年12月31日。

 

四、執行方法

(一)強化大規模崩塌危機應變能力

針對大規模崩塌進行學理、潛勢、衝擊、監測、處理技術等研究成果盤點,規劃與制定相關災害之危機應變與調適手段,並建立危機及風險管理機制,以進行調適。另針對大規模崩塌潛勢區或大規模崩塌災害已有具體規劃成果,或非常明確且持續發生中之地區,先行辦理治理改善工程,以降低災害發生之危害程度。

(二)建立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智慧防災體系

透過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及其衍生之大規模土砂災害區聚落保全對象之防災能力盤查,評估可能發生之衝擊與脆弱度,同時精進聚落安全防護技術及即時防救災通報系統改善與智慧迴避技術,提高面對災害預警應變時間與能力,開發客製化社區數位防災資訊,全面落實風險管理,形成完善智慧防災體系。此外,未來亦逐步提升防災人員裝備科技化,保障勘救災人員安全。

(三)增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治理成效

針對大規模崩塌造成之土砂量與土砂災害進行氣候變遷下區域性的調適研究,包括土砂量體合理分攤規劃、防災設施延壽及防災技術精進、土砂災害風險管理機制建置,依據執行成果建立集水區治理分級分區管理制度,以有效合理控制集水區土砂,降低集水區整體土砂災害規模。

(四)精進大規模土砂災害區資源保育

辦理坡地水土資源總體檢調查,評析土地容受力以及脆弱度情形,訂定坡地水土資源可應用限制與改善方法,改善對象包括坡地植生保水、土壤沖蝕、滯洪空間、農塘以及泥岩與紅土台地等惡地,並依據規劃成果整合相關國內外水土復育改善技術,提出永續經營管理措施。

(五)推動大規模土砂災害區水土保持管理

進行土地可利用限度分類標準及歷年查定結果影響分析,以進行技術精進與推廣,對於超限利用也進行致災風險性評估與擬定對策,據此提出山坡地土地利用之水土保持管理策略及結合高科技輔助與民間參與之預防管理工作,以強化未來坡地管理及土地合理利用。

(六)統合大規模土砂災害區防減災資訊及推廣交流

依據前述各項工作針對大規模土砂災害區執行基礎調查知識庫資訊成果,透過巨量資料分析技術與運用,辦理水土設施技術模組統合、建置防災監測體系網絡,加強水土保持技術產業化與提昇跨域合作應用,並辦理座談會、國際交流合作、大規模崩塌防災意識普及以及推動公民參與,推廣成果交流以及普及氣候變遷知識。